破解加密詐騙熱潮!理事長解析三種常見詐騙手法
破解加密詐騙熱潮!理事長解析三種常見詐騙手法
國內詐騙猖獗,特別是加密貨幣詐騙時有所聞,中華民國虛擬通貨商業同業公會鄭光泰說明:「其實加密貨幣詐騙手法和傳統金融詐騙差不多,只是加密貨幣的知識門檻較高、工具較新穎,詐騙集團大多會先請受害人註冊正規的台灣交易所,後續再利用資訊落差、各種話術包裝,誘導受害人把巨額資金轉出!」
鄭光泰分析近期詐騙案件,其中幾種常見的詐騙手法如下:
一、殺豬盤詐騙
以社交平台、交友軟體為主要接觸管道,先與被害人培養信任感,接著誘導至假交易所或高風險投資平台。鄭光泰指出,這種手法容易被受害者忽略的細節包括:
- 對方假裝長期在國外,只能透過文字或視訊溝通,與受害者避不見面。
- 突然亟需用錢,請求用加密貨幣轉帳。
- 誘導受害者一起賺大錢,利用過度華麗的獲利截圖或錢包餘額證明、宣稱「新人專屬優惠」且收益遠高於市場平均,吸引受害者上鉤。
- 要求在假的交易所頁面註冊、充值。
二、假投資顧問詐騙
詐騙者透過 Facebook、LINE 群組、Telegram 等,宣稱自己是專業投資顧問,能提供精準加密貨幣買賣訊號。要求受害者加入私密社群,支付高額會員費或手續費,甚至要求「分享錢包資訊、轉帳憑證」。鄭光泰指出,這種手法容易被受害者忽略的細節包括:
- 群組中多為機器人,藉由洗版吹捧投資成果。
- 其宣傳的投資資訊、買賣訊號可能為真。
- 缺乏實際交易紀錄或第三方驗證。
- 一旦加入私密對話,所謂的「助教」或「小幫手」會無償傳授各種資訊、三餐問候。
三、龐氏騙局
其實是不斷拉新投資人、用新資金填補先前投資人承諾收益的老套路,只是再貼上「加密貨幣」的標籤。網路廣告打著「已加入(虛擬通貨)公會」的名號,看似合法合規,但鄭光泰指出,這種手法容易被受害者忽略的細節包括:
- 無實際營運模式或產品,所有獲利僅靠「拉人頭」。
- 「投資顧問」對風險避而不談,僅強調「定存利息也比不過我們」。
- 先空投一些利息或獎金,讓受害人嘗到賺錢的滋味。
- 以「保證金、繳稅、IP 變動」等各種理由,要求受害人給更多。
平台與政府攜手努力外,還需用戶建立「防詐意識」!
目前法規已逐步強化對交易所的監管,包括要求平台加強資安及洗錢防制措施。然而鄭光泰呼籲,除了平台與政府的努力,用戶自身的防詐意識同樣重要,他並提醒用戶:
- 謹慎辨識投資機會:對高收益承諾需保持懷疑態度,不要輕易相信不明投資管道,並且要嚴格檢驗信息真實性。
- 不輕易透露個資:密碼、助記詞等敏感信息應離線保管,千萬不可提供給任何人。
- 主動求助專業平台:若遇到疑似詐騙情況,應及時聯繫交易所客服或報警165。
鄭光泰強調,中華民國虛擬通貨商業同業公會已與司法機關、監管單位、金融機構緊密合作,盼未來在政策加持下,能攜手全面防堵詐騙行為,讓騙局無所遁形。
※幣特財經文章授權,原文網址:https://news.knowing.asia/news/f5232bef-a65d-4525-a6d3-b4e567b7cda3